企業除了要擁有排放許可之外,還可以買賣許可證。
熟悉的人只要見個面,就有機會解開雙方的誤會。作者:水島廣子 譯者:張嘉芬 人際間的酸言冷語,讓你疲憊不堪?明明沒錯,卻莫名遭受責罵、冷言冷語、無視......相信有多人會因為不想與人正面衝突,而選擇忍隱忍退讓,最後反而加深內心的挫折感。
這個舉動其實頗令人介意。對方現在單純處於受到其他打擊的狀態,才會為了一點風吹草動採取激烈反應,再不然就是內心有傷未癒。如果是性格武斷、受不了曖昧狀態的人,或許不適合過度投入社群網路。願意理解的人,自然會了解你的立場。遇上惡意留言,怎麼辦? 在推特發的貼文遭人曲解,害我慘遭不認識的人強烈批評。
工作上的往來,會隨著辭職消失。有些人會因為這個舉動,懷疑對方是否覺得自己的「推文不值得一讀」。上表顯示,在絕大多數公共服務媒體中,25歲以下群組的每週網上新聞覆蓋率在過去三年一直下跌。
明顯地,唯一逆流而上的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根據對2,023名英國人進行的調查,BBC單憑網上節目就吸引到50%英國人收看。對英國的調查結果顯示,中間派人士給予BBC較高的平均信任評級,以10分計為7.1,左翼人士給予6.9,右翼為6.2。公視都是誰在看?右翼人士較不信任 這個報告也有研究各國公視受眾的政治傾向。
這個研究報告於9月10日發表,名為「公共服務新聞受眾調查」(The Audience of Public Service News),數據源自「2019年數位新聞報告」(2019 Digital News Report)調查,受調查的歐洲八國公視為英國、芬蘭、意大利、希臘、法國、德國、捷克和西班牙。其次,做得稍好的是芬蘭公視Yle,根據對2009名芬蘭人的調查,有35%收看其網上節目。
Photo Credit:路透社新聞研究報告 BBC逆流而上:網上節目吸引50%英國人收看 報告稱,除了英國廣播公司(BBC)之外,這些公營廣播機構都過度依賴收視正在日見下滑的離線頻道,而各國公視的網上節目亦只能增添甚少額外的覆蓋範圍。臉書、YouTube較公視更受歐陸年輕人歡迎 本研究對於18-25歲人士收看公視離線和網上新聞的情況,與使用當地最強的商營媒體對手,以及使用臉書及YouTube 來看新聞的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臉書、YouTube較公視更受歐陸年輕人歡迎 本研究對於18-25歲人士收看公視離線和網上新聞的情況,與使用當地最強的商營媒體對手,以及使用臉書及YouTube 來看新聞的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BBC觀眾的主要成份較為傾向於政治中間派,而ITV News和Sky News的觀眾則較為傾向右翼及民粹主義。
Photo Credit:路透社新聞研究報告 BBC逆流而上:網上節目吸引50%英國人收看 報告稱,除了英國廣播公司(BBC)之外,這些公營廣播機構都過度依賴收視正在日見下滑的離線頻道,而各國公視的網上節目亦只能增添甚少額外的覆蓋範圍。其次,做得稍好的是芬蘭公視Yle,根據對2009名芬蘭人的調查,有35%收看其網上節目。公視都是誰在看?右翼人士較不信任 這個報告也有研究各國公視受眾的政治傾向。同時,BBC網上新聞在年輕觀眾的覆蓋率亦遠高於在一般觀眾之間的覆蓋比例,這是八國公視中唯一有此表現者。
報告指出,歐洲各國的公視新聞雖然廣受年長觀眾使用,有些亦獲得高度信賴,但則不太受到右翼和所謂民粹主義人士的信任。大約四分之三的受過大學教育的人(73%)表示他們使用BBC報導作為看新聞的來源,而在中學程度的人中,則為58%。
」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路透新聞學院院長Rasmus Kleis Nielse亦表示:「公共服務媒體所面臨的挑戰正比一般認同的更為日趨嚴峻,若不盡快努力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來在網上發佈新聞,特別是針對年輕人和有限正規教育的人,它們便將難以履行其公共服務使命,更難以面對公帑支持有所交代。報告指出,公視新聞受眾呈現出對年齡較大人士的顯著傾斜,55歲以上人士佔了每週覆蓋率約一半之數,由捷克的42%至德國的52%不等。
對英國的調查結果顯示,中間派人士給予BBC較高的平均信任評級,以10分計為7.1,左翼人士給予6.9,右翼為6.2。然而,公視新聞節目雖然普遍較少受到年輕觀眾收看,但他們要看時還是離線收看多於網上收看,在這方面BBC亦為例外。在義大利公視RAI,這數字為11%,西班牙RTVE為9%,法國FT&RF為8%。在本研究的八個國家的公視中,BBC是唯一的例外,其整體跨平台覆蓋率高於其離線覆蓋率10個點(見下表),而其他大多數國家的公視,額外網上覆蓋率都只是5%或更少。教育程度不同,對公視愛用程度也有不同 在所調查的每個國家中,公視新聞廣泛地較少受到有限正規教育的人所使用。由於新聞消費被視為帶有「重大社會不平等」的特徵,這便意味公共服務新聞可能造成這種裂縫更趨惡化。
這個研究報告於9月10日發表,名為「公共服務新聞受眾調查」(The Audience of Public Service News),數據源自「2019年數位新聞報告」(2019 Digital News Report)調查,受調查的歐洲八國公視為英國、芬蘭、意大利、希臘、法國、德國、捷克和西班牙。結果顯示,以美國為基地的平台-臉書及YouTube,在歐洲多個國家,除英國外,更廣受年輕人歡迎,勝過當地的公共服務媒體。
報告指出,公營廣播機構應當向廣大觀眾提供獲得普遍接受的傳播新聞服務,但各國公視絕大多數都遠遠達不到這個基本的目標。在德國,教育程度最低的群組只有13%每週至少一次收看德國公視ARD&ZDF的網上新聞,相對而言,整體平均覆蓋率為17%。
Photo Credit:路透社新聞研究報告,何鉅華製表 在25歲以下的群組中,BBC網上新聞的覆蓋率達到56%,遠勝各個歐洲同業。BBC觀眾中,大學畢業佔的比例多於中學或同等學歷的比例。
公視未來日漸嚴峻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Anne Schulz博士表示:「這些國家的公視如果不再努力改善網上新聞的收視情況,它們勢將繼續衰落,在多數公眾心目中地位愈來愈差,以致終遭捨棄。路透新聞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了一個特殊的現象,乃英國年輕人與歐洲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在收看新聞方面情況不同,數據顯示,英國25歲以下的群組中,只有29%和25%的受訪者分別使用臉書和YouTube來看新聞,而歐洲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和受過有限正規教育的人則較多依賴臉書和YouTube來看新聞。根據對2,023名英國人進行的調查,BBC單憑網上節目就吸引到50%英國人收看。在其他受調查的公視中,年輕觀眾的覆蓋率都遠低於此數。
明顯地,唯一逆流而上的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文:何鉅華 路透新聞學院的研究指出,歐洲多個國家的公視一般都比較受到年長觀眾歡迎,亦能吸引各類政治立場觀眾收看,但對於年輕觀眾則普遍缺乏吸引力。
上表顯示,在絕大多數公共服務媒體中,25歲以下群組的每週網上新聞覆蓋率在過去三年一直下跌文:果子離《夏之門》 ,The Door Into Summer,書名直譯應該是「通往夏天的門」,門本身沒有春夏秋冬之別。
丹尼被事業夥伴與未婚妻聯手出賣了,傷心之至的他決定藉由人工冬眠,度過三十年。許多讀者喜歡檢驗科幻小說所設想的科技是否實現,如《夏之門》寫到的人工冬眠、時光旅行並未出現,感冒也依舊存在,但作家並非預言家,他的任務不在預測未來,而是提供想像,命中與否倒是其次。
更何況做好理財,三十年後可享有財產增值之利,而更大的冬眠目的是復仇——背叛他的女友屆時人老珠黃,而他時光凍結在三十歲這一年。他們住的木造老屋,有十一扇通往戶外的門,另有一個窗子,主人裝上木板,切出一個洞,讓貓出入。也因此,男主角的個人特質主導了小說調性——柔情蓋過炫奇,平常超越非常。因此當貓咪佩特在冬季尋找通往夏天之門的同時,主人丹尼遇到生命中最大的暴風雪,也要尋找夏之門。
就算不怎麼喜歡科幻小說,也能看出滋味。想要通往夏天的是一隻虎斑貓,是敘述者丹尼寵愛的家貓佩特。
相反的,這是一部包含背叛與復仇主題的小說。但這隻貓,佩特,對於情節並不具有主導地位,沒貓,故事照樣進行,貓連配角都不是。
《夏之門》是科幻小說,但故事線條很簡單,人物設定不複雜,所涉及的科技,雖然現在看來依然不可思議,但已是科幻小說見怪不怪的題材。冬眠是為了獲得較溫暖人生季節。